掃碼登錄
今天是 2025 年 9 月 18 日,沈陽 “九?一八” 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莊嚴肅穆,“勿忘九一八” 撞鐘鳴警儀式在此舉行,約 1000 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現(xiàn)場參與,共同回望歷史、警醒未來。?
儀式于 9 時許正式啟動,全體人員面向國旗肅立行注目禮,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,歌聲中飽含對民族先烈的敬意與對國家的赤誠。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中,14 名干部群眾代表共同推動鐘錘,重達 4.2 噸的銅鑄 “警世鐘” 被撞響 14 下。這 14 響鐘聲承載著特殊意義,精準對應(yīng)中華民族 14 年浴血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艱苦歷程,每一聲都震蕩在殘歷碑廣場上空,也激蕩在在場者心中。?
9 時 18 分,尖銳的防空警報準時劃破沈陽長空,這一時刻與 94 年前事變爆發(fā)的歷史節(jié)點形成沉重呼應(yīng)。在崇山路、市府大路等 “9 路 18 街” 上,機動車全部停駛鳴笛,行人駐足肅立,時間仿佛在此刻靜止;火車、輪船同步拉響汽笛,三種聲響交織成跨越城市空間的悼念樂章,持續(xù) 3 分鐘之久。與此同時,遼寧其余 13 個城市也同步拉響防空警報,全省共同進入肅穆的紀念時刻 。?
自 1995 年起,每年的 9 月 18 日沈陽都會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,警示世人勿忘國恥、勿忘九一八。而這一延續(xù)多年的紀念儀式,根源始于一位普通市民的良知覺醒。1995 年,70 多歲的退休干部郝松青致信沈陽市建議征集辦公室,提出將秋季防空警報試鳴改在 9 月 18 日事變爆發(fā)時刻,以尖銳聲響警示后人勿忘國恥。這一建議迅速被采納,當(dāng)年 9 月 18 日晚,沈陽首次以 “全城鳴警、車輛停駛” 的方式紀念九一八,引發(fā)國內(nèi)外強烈反響 。1996 年,市、省兩級人大代表先后聯(lián)名提案,將 “918 鳴警” 確立為永久紀念活動。1999 年,隨著 “九?一八” 歷史博物館擴建完成,市民姜紅旗捐款 50 萬元鑄造的 “警世鐘” 正式落成,鳴警儀式升級為 “撞鐘鳴警儀式”,由 14 名代表撞鐘的儀式流程也由此固定 。此后,儀式時間、參與范圍等不斷優(yōu)化,最終形成全國百余座城市同步鳴警的格局 。?
撞鐘鳴警儀式,是對歷史的銘記,對先烈的緬懷,對和平的珍視。那 14 響鐘聲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,更是對未來的昭示;3 分鐘警報不僅是歷史的回響,更是居安思危的警示。它時刻提醒著我們,勿忘國恥,振興中華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(fù)興而不懈奮斗。對這篇文章進行潤色,擴寫 并給出簡要描述